《僧侣与哲学家》

《僧侣与哲学家》一书,可以作为对佛教有些感兴趣,又不那么确定的读者初步阅读。也可以作为“无神论”的读者以非神的角度来扩展。

父亲作为熟知西方哲学的代表,儿子作为佛教僧侣。双方展开了一场关于哲学、佛教与生命的意义的对话。全书父问子答,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,从佛教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,到智慧、科学、政治、心理分析,从低到高的层面,使用了通俗的例子,来阐述了生命中寻找真相的意义。对于一些比较“难懂”的字眼或概念,例如“无明”、“色亦是空”等,也形象生动的进行了解说。

全书以痛苦与快乐概括结尾,达到了高潮。痛苦,来源于对“自我”的执着。而快乐,就是放下“自我”之后的利他、爱和慈悲。

最后,作者又说,如果我们周围有人受苦,那么我们如何快乐?

继续阅读

站着赚钱。

多少人喊着着姜文的《让子弹飞》中的一句话:“站着把钱赚了”。

又有多少人被各种“现实的借口”压弯了腰?

赚钱很重要,钱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。

道德更重要,道德可以解决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钱可以陪伴一时,用过即无。

德可以陪伴一世,乃至轮回,就有了德行业力。

至于赚钱与道德如何“平衡”,全凭悟性与缘分。

近朱者赤。

曾经关系很好的朋友,会在岁月的流动中,彼此都有着改变。可能会变得更近,也可能变得更远。这应该是进步或者退步,导致习惯和境界改变的缘故。
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;声和则响清,形正则影直。

道不同,可以不相为谋。但还是要尊重彼此,尊重彼此的关系,以及缘分。

《心为身役》

《心为身役》作为一本日记和笔记形式的书出现,更多的是体现出“作者”本人的与自己对话的独白。包括矛盾、纠结、进步,总结等。

文中最后点明了,所谓笔记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,现在的人,不在给别人写信,而是给自己写信。信的介质,就是笔记了。这或许就是笔记的价值,自我的倾诉、成长、总结、内省与回顾。

全书比较零散,但仍不乏一些精彩的句子,比如:“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思乡;是人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的愿望。”又如:“写格言就是带上面具——鄙视的面具、优越的面具。”以及等等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心为身役》中的“哲学”。

《心为身役》
哲学,可以引领你走上“回家”的路。

诺瓦利斯说:“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,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,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。”

哲学,又不会带你回家。哲学,还是会服务于某个民生情况,某个政党或社会群体,乃至服务于宇宙的规律。

所以,哲学或许会制造一个家乡,告诉你,这就是你的精神家园,回来吧。

哲学带给人以智慧。而回家,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,更需要超脱于智慧的某种介质。

在找不到“真正的家”之前,暂时以“哲学的家”为家,也不错,毕竟还能收获智慧。

关于失恋,乃至失去的杂谈。

夜晚和失去的友人谈天,将我的随谈散散记录如下。

都说时间能把感情冲淡。我倒是觉得,时间不能冲淡感情。冲淡的,是自己会看不惯自己的状态,从而由内而外的改变。然后就误以为冲淡了。然后时间冲淡一切就成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谎言。

感情啊,生活啊就和书一样,都是从前往后看的。看过的,留下印象,想起的时候,向前翻看翻看。更多时候,都是向后翻,看新的篇章。

每个人的不甘心都有些不同,有的不甘心是得不到,有的不甘心是抓不住。但是又似乎差不多,所有的不甘心,都是事与愿违。

至于自己的付出,我的想法是,自己真心真意的付出了,就别纠结是否在这个人身上得到真心真意了吧。因为你的付出,不一定是这个人来回报你。一定会有真心真意的人,回报给你的。

鸡汤总是说,女人遭到了背叛,不能抑郁不振,要活得精彩快乐,让他后悔。
那么女人不遭到背叛,就不能精彩快乐了么?
或许有的人,生来精彩,生来快乐。有的人,必须要经历一些事情,才会精彩,才会快乐。这个经历或许就是精彩的一个开始。

风雨之后见彩虹这句话,一定不会是南美洲人民发明的。
南美洲有伊瓜苏大瀑布,天天见彩虹,根本用不着风雨。
说出风雨之后见彩虹这句话的人,一定不经常能看见彩虹。
同样,说人遭到挫折后要更精彩,一定不是生来精彩的人说的。

感觉自己的快乐,是由内而发的。向外展示自己要转变要快乐,会不会同时在暗示自己,我要转变要快乐呢。如果是有暗示,或许还是需要等待,等待着转变完成,或许那个时候,就不会再向外展示自己的快乐了。即使不展示,朋友们也会知道你很快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