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们要活得有尊严》

《我们要活得有尊严》是继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后十三年的一本书,据说是柏杨先生为丑陋开出的药方儿,但实际上感觉所谓的药方儿,就是把丑陋的现象又大说特说的重复的说了一遍。书中一直在强调,人要活得有尊严,这点感觉是一个人可以挺胸行走在社会上、这个星球上的根本。书中对官民、父子、婚姻关系做了简单的解说,并且对现在社会中的恶婆媳的恶性循环的现象,得权忘乎所以等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至于丑陋的酱缸文化,我想社会就像一个人,物质文明的富足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像人的两条腿,总有一条腿会主动的带动或是被动的拉动着另外一条腿前行,所以会有某一方面先进,另一方面较之落后。如果两方面保持同步,那就像稍息立正一样反而停滞不前了,或者像僵尸一样,蹦跳着向前遇到大坑也不会拐弯。两条腿也可能是一条腿拉着一条腿后退,这就是社会的退步了。如果一条腿飞快的前进,另一条腿极力的后退,那势必会扯着蛋导致社会没有繁育的能力从而渐渐消亡。

再向上想,腿的行走,是受支配的,受大脑的支配,大脑又受心的支配。所以腿怎么是次要的,主要的是一个人、一个社会想让腿怎么走?

中国的社会,中国的酱缸文化以及陋习,主观感觉有些像一个跛足之人在前行,两条腿不光是一前一后,而且是一高一低,物质文明更快更高一些,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会更慢更低甚至低到没有底线。但是医生不会把健全的一条腿给锯掉一节以配合短的腿,同样在前行的过程中,也只能努力的健全那条病腿,而不是把矛盾单纯的指向快的、高的那条腿。

至于如何健全那条病退,或许爱与慈悲,自由与包容,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是一个良方。若能知晓“祸兮,福之所倚,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那就更好不过了。

之前道德箴言录中所说:“若不是虚荣拉着德行走,德行走不了那么远。”当时我想,如果德行还不能独立行走,那么让虚荣拉上一把也无妨。

读完此书得知,被虚荣拉着的德行,不是德行,是一种伪德行,虚荣会拉着德行上路,拉着德行行走在伪装成“善”的一条邪路。

你为饥饿之人送上一碗米饭,你是否期待饥饿之人的一句谢谢?

你是为了行使你的慈悲?还是为了借由他表现出了你的慈悲?

继续阅读

《丑陋的中国人》

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讲出了中国人群和社会群体中丑陋的一面。书中讲的做事自私、官场现象、关系文化、自保心态以及等等。看此书时需要留意几个点:

1. 开放与包容:若抱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来看,那想必书中的字句是很刺耳的,也是听不进去的。

2. 放弃自我安慰:这些问题,不光是中国社会的问题,是人类有欲望,都会存在的问题。但是不能说其他国家、社会也有此类问题,假以安慰自己。

3. 民主:书中很多地方,提到了中国社会的不民主与西方社会的民主。个人感觉还要分两个层次来看,如果思考一个问题,中国也变成了民主、多党执政的社会,那中国还是中国么?

4. 思考:书中提到国人多怕事儿,喜欢自保,并且搬出了“明哲保身”等句子,用来证明这个现象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。“明哲保身”的词语本身是指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明哲,能明哲才能采取适当的行动以保其身。这种行动,不仅仅是怕事胆小不敢出头,或许更多的是洞悉了哲理以及事情发展的规律,从而让自己可进可退,以保其身。所以这一点说的现象是对的,但是搬出的成语来证明就不太恰当了。

最后此书最有意思的是,分为上、下两个部分,上文是柏杨先生的讲座、杂文等摘抄,下半部分是针对于柏杨的观点,读者给出的不同的观点,有赞同也有有反对,甚至还有读者针对于读者的观点的辩驳。读至下半部分,仿佛亲临了一场激烈的正反双方的辩论。这也给读这本书的人,更多的视角和更多的思考空间,是此书的一大亮点。

继续阅读

《先知》

《先知》是四年前接触到纪伯伦的第一本书,也是这次读完纪伯伦全集的最后一本书。书中的诗时而展现出神性,时而又显露出人性,好像是真的有如先知在人间现世,然后就有了这本《先知》。读至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:“我们应该寻觅一个角落,在我们的大地神性里安睡,把权利交给来日,交给人类的柔弱之爱。”然后合上书,竟生出了几分不舍。

继续阅读

难以察觉的助纣为虐。

通常,人们在辱骂着罪恶的时候,也恰恰是罪恶的制造者。

比如,谴责小偷的鸡鸣狗盗的人们,可曾想过,在小偷想获得帮助之时,是否给予了帮助?

又如,痛斥商家的以假乱真的时候,可曾想过,在商家乱真之前,咱们是否出于攀比或是虚荣而给了他们机会?

再如,责骂生意人虚晃打折、买的总没卖的精的同时,可曾想过,是否咱们贪便宜的心思,让生意人才有机可乘。

所以,当你再次心生对罪恶的责难之时,请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恶的一份子?然后,闭嘴吧。

《叛逆的灵魂》

《叛逆的灵魂》中的“叛逆”,指的是叛世俗而行,逆愚昧而上,追寻着纯洁、真理。纪伯伦笔下的这一群灵魂,有的叛教,有的叛礼,有的孤身宣扬纯洁与美而受到排斥,有的用失明的双眼去洞悉这个社会中的魔鬼……叛逆的灵魂或许有一些相像,他们是勇敢的,勇于牺牲去追逐心中的光明;他们是孤独的,大多数人视为异己;他们是温暖的,用心中微弱的烛光照亮了人们;他们是……他们是纪伯伦,纪伯伦用他们的形形色色,写出了自己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光与静默》

《光与静默》,当读到致叙利亚时,除了未能到达的遗憾之外,对她在苦难中的坚强,又多了几分崇敬。当读到我有我的思想时,看到了泥沙俱下的随波逐流,却看不到天上的明月。当读到真诚时,我却看到了支持着真诚的虚荣。当读到我的所爱时,发现了爱别人只是爱上了别人被自己所欣赏、认同的那一面。当读到小溪与心灵时,仿佛看到了一把新的尺子,用来比划生活。最后,纯真的思想,不在他方,在自己心的故乡。

继续阅读

《爱你如诗美丽》

《爱你如诗美丽》,曾经以为爱就是爱,哪里有什么你爱我什么,我爱你哪里。
爱是一种感觉,一种磁场,难以名状的东西。
读过此书之后,对于此有了新的认识,不过这种新的认识,还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。
或许正如《糊涂的爱》中所唱:“这就是爱,糊里又糊涂。”
虽然糊涂,但是一份互相合适的感情,无疑是两个人精神上的润滑剂,互相成长和促进。

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