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,古老不求甚解的教育。

给我学习我左手边的一位母亲在兴高采烈张牙舞爪的打电话,她张开的手指,是在电话里对她的孩子说:“你只有先看书,再做题,才行。你题做五遍,每次都要95分以上才可以。”孩子们普遍缺少问为什么,不求甚解,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,我也是受害者之一。若孩子问为什么要做五遍95分以上,中国式教育的官方回答是:“哪儿那么多为什么?叫你做你就做!”我已工作十余年,年轻的家长还是如此,这是新世纪的悲哀嘛?若我的孩子接受如此教育,我宁可让他自我教育。这是王八蛋,这是生活。

老物件儿。

老物件儿_1早晨最后看下以前爷爷奶奶的房子,自从租出去后我就没进去过。

还记得上学时候和父母说住爷爷奶奶家,和爷爷奶奶说住父母家,两家走着用不了两分钟就是敢忽悠,然后就可以跑出去夜不归宿的去疯了!结果疯着疯着,就疯到了现在。

缝纫机,大衣柜,还有老箱子,应该是嫁妆吧?

继续阅读

路灯下的生活。

家门口的灯这是我家现在的样子,院门口的第一盏灯光,昨晚回去已经不在,家里也在收拾打包。

早上问了老妈一个问题,住了这几十年,有没有一些不舍得?她不经思考的回答,没有不舍得。我对这个答案有些诧异,她接着给我解释原因。原来,她对新生活的向往,超过了她对现有这些物质的执着。也是,不放弃又如何拥抱更好的未来呢?老妈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位善良的弱女子,但这并不妨碍她追求新生活的勇气。

老妈对生活的放弃与追求,给我上了一课,也勾起了小伙伴的回忆。她家在面临拆迁的时候,母亲的表现也是一样,远没有我这个岁数的纠结。她们都知道会失去,但不纠结于失去,看到的是因失去而获得的,我是这么想的。

这个对话中,她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的老师。进而想到,和亲人之间,除了法律的那一层约定(父母,子女,夫妻),更重要的是要有亦师亦友的,举案齐眉的,相互扶持的,彼此成就的这些感觉,才是生活。否则,每天醒来看到的是自己被法律束缚在牢笼里面吧?对生活的追求,生命的渴望会让束缚的枷锁黯然失色,不分尊卑,不分男女,无所谓条条框框,因为本是平等的。

付出的动机。

付出时的动机如果极端的说,付出都是自私的,那么在付出的时候,问问自己想的是自己,还是对方?想的是对方,会心怀喜悦,并因付出取悦自己。想的是自己,这就是赤裸裸的交易。前者,取悦自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,后者,取悦自己是目的性极强的行为。

帮老公抢座位。

帮老公抢座位地铁开门,绿衣女人异常勇猛的抢到了座位,让我对其素质的体现感到反感。但看到她为自己和老公抢到座位后开心幸福的样子,觉得也没什么不妥。最后原创出一句:“这是生活,无需道德。两个人的生活,冷暖自知,无需做作。”

不过,若身处在这个社会中,也估计下别人的感受,那么就会更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