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杂说》

《易经杂说》 费劲的读完了。书中算是把伏羲八卦,文王八卦,以及河图洛书,五行生克,天干地支纳甲,系辞,文言,卦序等等,以南怀谨的感悟,串讲了一遍。顺便又说了说京房易等旁支。

感觉书中除了知识,讲的比较重要的一点还是,参考而非执著于卦辞,毕竟最开始只有符号,没有文字。学易要信,要疑,还要证。

继续阅读

《萨迦格言》

%e8%90%a8%e8%bf%a6%e6%a0%bc%e8%a8%80_1《萨迦格言》从形式上与纪伯伦的《先知》、马可·奥勒留的《沉思录》还有拉罗什福科的《道德箴言录》类似,以警句的方式劝世。读得多了,未免有些乏味,大多是换汤不换药。即便如此,读到一些句子,仍会振聋发聩。原因有二:其一,知道了不知道的;其二,已知道的再次敲击。细说其二,终究是以前仅仅是知道,就放在了一边,并未行之,此时才会再次受到敲击。终究还是要知行合一,才不妄读书一场。再谈“知行合一”也有了新的解释:知是行的体,行是知的用,知行互为阴阳且无次序,缺一不可,阴阳合阖即可合一。而“一”也不再是数量上的“二”简单的合成为“一”,这个“一”更接近于道生一中的那个“一”,也就是更接近于道。也就有了知道,做到,得到,乃至于得道。

继续阅读

《易经中的生命密码》

%e6%98%93%e7%bb%8f%e4%b8%ad%e7%9a%84%e7%94%9f%e5%91%bd%e5%af%86%e7%a0%81_1《易经中的生命密码》,以易经为始说阴阳,继而配合五行讲风水,配合五脏讲健康,配合五运讲运程,配合五藏讲长生。又根据道家讲得道,依照佛家讲明心见性。从术到法到道,均有所浅涉,做为全面的入门书还是不错的,各方面都有了概念。看过烧脑的悬疑的书和电影,和易经比起来都不算什么。越来越觉得,最烧脑的不是逻辑,而是规律。

继续阅读

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

%e4%b8%80%e6%a1%a9%e4%ba%8b%e5%85%88%e5%bc%a0%e6%89%ac%e7%9a%84%e5%87%b6%e6%9d%80%e6%a1%88_1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杀手不想真的杀人,只是想借着敢于杀人来证明一些事情。所以,杀手张扬的将自己的杀人计划广而告之,希望有人来阻止他们的行为。恰恰,不喜欢死者的,希望他被杀;了解杀手的,认为这是个玩笑;有能力阻止的,被其他事情牵绊……最后,孪生兄弟不得不“违背”自己的意愿,在纠结的心理活动中杀了人。表面上,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按照书中的情节发展,被杀者就可以免于一死。再者来看,即便免于一死,被害者还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了结,或者被了结。

继续阅读

《论自愿为奴》

%e8%ae%ba%e8%87%aa%e6%84%bf%e4%b8%ba%e5%a5%b4_1

《论自愿为奴》更像是一篇宣言。全文的观点就是:“奴隶们,统治者的权利与财富,都是你们赋予的。他们剥削了你100元,再分给你1元,你们便会感恩戴德并俯首称臣。而你数以亿计的奴隶们,却懦弱到不敢去反抗一个统治者。”是的,统治者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,告诉奴隶们,要遵从他的“法”和他的“理”,世代相袭,后人便忘记了:“统治者也是人而不是神。”他的人性在于,和奴隶们一样,两个肩膀扛一个头。他的神性在于,奴隶们赋予了他统治与压迫的权利,让他来压迫自己,并且认为他是不可战胜的。漫漫的历史变迁中,奴隶们的子子孙孙就习惯了自己奴隶的身份。认为臣服是理所当然。

简短的宣言,从多个方面表达了这一个思想,很具备鼓舞和煽动性。如若落到实处,感觉作者又什么都没有说。如何冲破奴隶的枷锁,或许作者在这个漩涡里也不得而知。

反观其上,作者向往的或许是,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。山长青,水慢流,花来香,人自足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乌合之众》

%e4%b9%8c%e5%90%88%e4%b9%8b%e4%bc%97_1

《乌合之众》并非心理学书籍,而是解释了“群体”这一再普通不过的社会活动的特点。“在由个体组成群体中,群体的智力不会高出个体的智力。群体可以愚蠢、犯罪,也可以英勇、慷慨。但支配他们的,不再有理性辨识,而是冲动。”是作者给群体下的定论。这当然可以解释身边的很多现象,比如之前反日游行中,有人砸车砸店打人,这个人在平时是不会不敢这么做的,因为他知道是在犯罪。但是在群体中,他却这么做了,因为冲动支配了他,有一呼百应的口号,这么做不再是犯罪,而是高尚的爱国。再或者恐怖袭击中的人肉炸弹,他们是英勇的,他们处于个体时,亦不敢牺牲自己炸毁他人。

但是,从诸多的社会现象中,得出这个结论,即便作者从诸多方面解释了群体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,也还是觉得会缺少了些类似逻辑推理的基础。这就像臭大街了的星座学说,会被冠以心理暗示之嫌。作者或许也在用大量的例子加以心理暗示,来证明着自己的观点。

所以说,即使有一万个现象都符合作者所述,也要保留着一丝清醒,或许群体也有例外,只是还没发现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乌合之众》之前言

img_8772.jpg科学,只是一个谎言。不光科学如此,任何表达出来的,均是“谎言”。将一种谎言信以为真的一群人,就构成特群体、社会、信徒等等。所以人以群分,有了喜好与厌恶。而这本书所说的,亦是谎言,只有相信某些最基本的谎言,更高层的谎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才会成立。上述的这段文字,同样是谎言。

《将离》

img_8670-1.jpg《将离》是一本静读的小说,书中没有扭捏的别离,只有顺其自然的再见。《将离》讲述的是一个爱别离,舍不得,放不下的故事。讲述了世间因缘种种,并非巧合,乃是前世的注定,今生的轮回果报。书中写出了无上道:“身心都不动,是为无上道。”说的正是人定胜天,身心不动即入定,入定齐天返自然。书中也写出了理想的爱情观:“我希望他就是那么走过来,然后就愿意留在我这里,不是因为这里的风,不是因为这里的茶,不是因为这里的景,而是因为我。”书中对于别离苦写的更好:“你的痛苦在于你知不知道,不在于它们离不离开。”

继续阅读

《老子》

img_8628.jpg在飞往曼谷的路上,细读完《老子》。从第一章总的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到九九归一第八十一章的“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”这个“道”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终而圆满。《老子》的魅力在于,可以让后人众说纷纭,有借鉴,有引申,有赞同,有抨击。老子围绕着道、德、顺应、无为、自然这几点,把“道”给一一道出。而世人闻道,笑之多,知之少,能行之少而又少。故道恒,而人莫能行;莫能行,便不得道;不得道,便枉生种种;枉生种种,便有了现今如此这般的烦扰红尘。

继续阅读

《老子》第四十九章

img_8595.jpg此文对《老子》第四十九章的解读有些意思,从古至今,从大至小,从有了生命,有了欲望,就有了统治。无论是一个星球,一个国家,一个社会,一个宗教,一个公司,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,都陷入在有为之法的漩涡无法自拔。

作者聪明之处在于以封建社会为例。但是也正如崔健昨晚所说,改革开放30多年了,有些东西变了,有些东西仍旧没变。。。封建、资本、社会主义都是一个样,共产主义是奢望。以前以为老崔的《一块红布》讲述的是红色政权下的虚伪的幸福。现在看来,换个国家,换个国旗颜色,亦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