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云柯道人讲道集》,今年化太岁之时,于白云观偶遇此书。遂习读,正所谓开卷有益,还是见得了一些道中之识。不过也正如书中所说,对于宗教,若仅习读而非实践,终究落得个门外汉。这大概也就是常说的“知行合一”,方得证果罢。
《光阴》
明明是春季,为何落得如此忧伤?
《光阴》
是谁?断了流年,惹得岁月缦阑珊。
光阴,断了流年,岁月阑珊人蹒跚。
是谁?白了青丝,换得银发叹多愁。
光阴,白了青丝,银发多愁水东流。
是谁?悔了过往,留得唏嘘忆华年。
光阴,悔了过往,唏嘘华年泪涟涟。
是谁?倦了流浪,落得枯骨归尘土。
光阴,倦了流浪,枯骨尘土魂飞舞。
海德@3.17.2016
《诗律》
《诗律》讲解了古诗格律、用韵、对仗的规则及演变,同时也提及了音韵学的部分内容。读此书后,有一种庖丁解牛的感觉,看到一首古诗,除了诗风,诗意,更可以看到诗骨。
和友人笑谈,最初古诗严格遵守平仄格律。发现满足不了,就放宽了条件,古诗中一三五字平仄皆可,二四六字严格遵守格律。发现又满足不了内容的需要了,若二四六破坏规则出拗,则用一三五救拗。再发现救拗都救不了了,就开始耍流氓索性不救了。格律如此,对仗也如是。从最开始的名词、动词等词性相对要求严格,发展到后来的实词对实词,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。一切都是立意为上。
书中对于古音今读的平仄发音差别也给出了一种便捷的辨识方法。不再需要查古韵书籍的各种韵部一一对照,而是根据现在拼音的声部和韵部即可推断古音,实为方便至极!
待闲时再整理书中的各种格律、用韵、对仗规则,以备玩味。
《汉语音韵学常识》
书中从先秦到隋唐,到近代,到现代,对文字的“音”的变化,发展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。对“音”的发展趋势和各种韵部的演变也做了说明。
古时并非用拼音标注发音,而是用反切法来标注。比如“冬,都宗切。”“都”作上切取声母“d”,“宗”作下切取韵母“ong”,组合起来就是“dong”为“冬”的发音了。
若非语言学者,读完一遍,可能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,但是对大体上的脉络多少都有了一些了解。可以根据兴趣再通过其他相关的书籍继续深入研究。
广州,回家前,随拍。
《情人》《乌发碧眼》
仰敬天地一壶酒,俯瞰冥府两行泪。
容颜易老,何以追忆?
盲道。
《心会痛,才算长大》
《心会痛,才算长大》抱着反鸡汤的态度去速读了一下。发现鸡汤不多,安利不少。但还是有一些东西,可以吸收一下。
书中对于“心会痛”解读的不错,当我们还会以他人的痛为痛时,痛就升华为可以洁净灵魂的悲悯。
另一点是"施与受均平等而快乐"。正如纪伯伦从受惠者角度所说:“至于受惠者,你们的确都是受施之人。请勿背负报恩的重负,以免给自己和施与者都置上枷锁。不如和施与者以及他们的馈赠一同飞翔。”
再读到书中的“暴力公益”,深有体会。以前在还算信任的公益平台捐赠,到后来其大张旗鼓的宣传捐赠结果,以捐款额为指标,之后还可以各人认领捐款多少。继而我主观狭隘的看到了其“鼓噪”的宣传,就放弃捐赠了。
不过公益平台对自己的定位尚还准确,仅仅是“公益”,而非“慈善”。话说回来,“在德行可以独立行走之前,被虚荣心拉着走。”也算是被动的成长吧。
至于自己,尚未达到纪伯伦所说的“在未被提及时的体贴的施与,则更胜一筹。”的境界。现在,我倒是会在地铁站等某处,以双倍的价格,随喜的默默的买一副有需要的人的字画,然后一句加油,一走了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