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驴得水》

%e9%a9%b4%e5%be%97%e6%b0%b4《驴得水》一部“喜”不知从何而来的喜剧,喜的外衣下,藏着卖女求全,逼良为娼,倒打一耙,无可奈何,啼笑皆非以及等等。有意思的是,影中借用孙公的“三民”小学,写出了现时畸形的社会现状,以及畸形的价值观。或许在现在的社会,才会有现在的影片。

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

%e4%b8%80%e6%a1%a9%e4%ba%8b%e5%85%88%e5%bc%a0%e6%89%ac%e7%9a%84%e5%87%b6%e6%9d%80%e6%a1%88_1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杀手不想真的杀人,只是想借着敢于杀人来证明一些事情。所以,杀手张扬的将自己的杀人计划广而告之,希望有人来阻止他们的行为。恰恰,不喜欢死者的,希望他被杀;了解杀手的,认为这是个玩笑;有能力阻止的,被其他事情牵绊……最后,孪生兄弟不得不“违背”自己的意愿,在纠结的心理活动中杀了人。表面上,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按照书中的情节发展,被杀者就可以免于一死。再者来看,即便免于一死,被害者还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了结,或者被了结。

继续阅读

《论自愿为奴》

%e8%ae%ba%e8%87%aa%e6%84%bf%e4%b8%ba%e5%a5%b4_1

《论自愿为奴》更像是一篇宣言。全文的观点就是:“奴隶们,统治者的权利与财富,都是你们赋予的。他们剥削了你100元,再分给你1元,你们便会感恩戴德并俯首称臣。而你数以亿计的奴隶们,却懦弱到不敢去反抗一个统治者。”是的,统治者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,告诉奴隶们,要遵从他的“法”和他的“理”,世代相袭,后人便忘记了:“统治者也是人而不是神。”他的人性在于,和奴隶们一样,两个肩膀扛一个头。他的神性在于,奴隶们赋予了他统治与压迫的权利,让他来压迫自己,并且认为他是不可战胜的。漫漫的历史变迁中,奴隶们的子子孙孙就习惯了自己奴隶的身份。认为臣服是理所当然。

简短的宣言,从多个方面表达了这一个思想,很具备鼓舞和煽动性。如若落到实处,感觉作者又什么都没有说。如何冲破奴隶的枷锁,或许作者在这个漩涡里也不得而知。

反观其上,作者向往的或许是,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。山长青,水慢流,花来香,人自足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乌合之众》

%e4%b9%8c%e5%90%88%e4%b9%8b%e4%bc%97_1

《乌合之众》并非心理学书籍,而是解释了“群体”这一再普通不过的社会活动的特点。“在由个体组成群体中,群体的智力不会高出个体的智力。群体可以愚蠢、犯罪,也可以英勇、慷慨。但支配他们的,不再有理性辨识,而是冲动。”是作者给群体下的定论。这当然可以解释身边的很多现象,比如之前反日游行中,有人砸车砸店打人,这个人在平时是不会不敢这么做的,因为他知道是在犯罪。但是在群体中,他却这么做了,因为冲动支配了他,有一呼百应的口号,这么做不再是犯罪,而是高尚的爱国。再或者恐怖袭击中的人肉炸弹,他们是英勇的,他们处于个体时,亦不敢牺牲自己炸毁他人。

但是,从诸多的社会现象中,得出这个结论,即便作者从诸多方面解释了群体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,也还是觉得会缺少了些类似逻辑推理的基础。这就像臭大街了的星座学说,会被冠以心理暗示之嫌。作者或许也在用大量的例子加以心理暗示,来证明着自己的观点。

所以说,即使有一万个现象都符合作者所述,也要保留着一丝清醒,或许群体也有例外,只是还没发现……

继续阅读

《乌合之众》之前言

img_8772.jpg科学,只是一个谎言。不光科学如此,任何表达出来的,均是“谎言”。将一种谎言信以为真的一群人,就构成特群体、社会、信徒等等。所以人以群分,有了喜好与厌恶。而这本书所说的,亦是谎言,只有相信某些最基本的谎言,更高层的谎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才会成立。上述的这段文字,同样是谎言。

《这片海》

img_8769-3.jpg《这片海》

日复一日,总是这片海。
她,带走了昨日的海水,
她又带来了今天的海水。
在我眼中,仍是这片海。

我无法分辨,每滴海水来自哪个大洋,
我也不懂,它们说着明天将去向哪里。
在我心里,她已非昨日的那片海。

她不在这里,因海水已不在。
她还在这里,因海水从未脱离她的怀抱。

海之大,可纳百川。
水之柔,可润万物。

她无所不在,亦从未存在。

海德,2016年10月6日,巴厘岛。

印度尼西亚的火山悟阴阳。

img_8724.jpg看似沉默的火山,或许孕育着爆发。沉默是阴,爆发为阳,阴阳相济火山活,只阴无阳谓之死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火山活,万物死;火山死,万物活。内外阴阳皆有之,往复循环谓之玄。玄之极,谓之妙。出妙即现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