瞬间当下状态的随想。

读完《曼德拉传》 - 自由与宽恕后,对于一个人的自由展开了联想。

我主观感觉自由是一刹那的对人的本体状态的描述,自由与其他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等价的,并不会变得很神圣,比如自由与囹圄,快乐与痛苦等等,所有对状态的描述,都是转瞬即来,又随之而去的。

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同一个我,那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,在整个由瞬间组成的连续的生命周期中,每个状态两种不同表现所产生的影响等于零,比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快乐产生了80的能量,那么痛苦也必定产生80的能量,自由与囹圄也同样。这似乎可以说明,生命从虚无中来,虚无中没有状态和能量,在所谓的活着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状态和能量,在最后的一瞬间,一切又归于虚无。

但是更多的时候,生命不是处于绝对的两端,而是处于一种浮动的中间状态,比如不自由和不囹圄,不快乐和不痛苦。自由是一种极致的状态,而在极致的状态前面加上否定词“不”,变成了不自由,就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中间状态。生活中,一般处在极致状态的时候少之又少,如果总是生活在大喜大悲之中,估计人的精神没有几个能承受的起这种跌宕起伏。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各种不稳定的中间,这应该就是构成了生命的无常的所在。好比白天与黑夜的交替,不是黑、白一下子出现,而是有晨曦、日出、上午、正午、下午、傍晚、黄昏、深夜、三更天等等一系列组成,可以说80%以上的状态都是处于“不白天”和“不黑夜”之间。

同样,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不同的我,即这一秒和下一秒的我,因为产生了细微的变化(年龄、毛发、细胞、血液、身高、体重、代谢、心情等等),而不是一个恒定的我了,那么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自由与否,又有什么关系呢?因为下一个我,又是一个全新的我。

再回过头来看,刚才所说的瞬间的状态,代表着同一个我和不同的我两种对立的说法,如果再套用上面的思维,瞬间的状态多数处于“不那么相同”的我和“不那么不同”的我呢?这又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和结果呢?似乎只有一句老子的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留下结论和猜测了……

难以察觉的助纣为虐。

通常,人们在辱骂着罪恶的时候,也恰恰是罪恶的制造者。

比如,谴责小偷的鸡鸣狗盗的人们,可曾想过,在小偷想获得帮助之时,是否给予了帮助?

又如,痛斥商家的以假乱真的时候,可曾想过,在商家乱真之前,咱们是否出于攀比或是虚荣而给了他们机会?

再如,责骂生意人虚晃打折、买的总没卖的精的同时,可曾想过,是否咱们贪便宜的心思,让生意人才有机可乘。

所以,当你再次心生对罪恶的责难之时,请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恶的一份子?然后,闭嘴吧。

关于失恋,乃至失去的杂谈。

夜晚和失去的友人谈天,将我的随谈散散记录如下。

都说时间能把感情冲淡。我倒是觉得,时间不能冲淡感情。冲淡的,是自己会看不惯自己的状态,从而由内而外的改变。然后就误以为冲淡了。然后时间冲淡一切就成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谎言。

感情啊,生活啊就和书一样,都是从前往后看的。看过的,留下印象,想起的时候,向前翻看翻看。更多时候,都是向后翻,看新的篇章。

每个人的不甘心都有些不同,有的不甘心是得不到,有的不甘心是抓不住。但是又似乎差不多,所有的不甘心,都是事与愿违。

至于自己的付出,我的想法是,自己真心真意的付出了,就别纠结是否在这个人身上得到真心真意了吧。因为你的付出,不一定是这个人来回报你。一定会有真心真意的人,回报给你的。

鸡汤总是说,女人遭到了背叛,不能抑郁不振,要活得精彩快乐,让他后悔。
那么女人不遭到背叛,就不能精彩快乐了么?
或许有的人,生来精彩,生来快乐。有的人,必须要经历一些事情,才会精彩,才会快乐。这个经历或许就是精彩的一个开始。

风雨之后见彩虹这句话,一定不会是南美洲人民发明的。
南美洲有伊瓜苏大瀑布,天天见彩虹,根本用不着风雨。
说出风雨之后见彩虹这句话的人,一定不经常能看见彩虹。
同样,说人遭到挫折后要更精彩,一定不是生来精彩的人说的。

感觉自己的快乐,是由内而发的。向外展示自己要转变要快乐,会不会同时在暗示自己,我要转变要快乐呢。如果是有暗示,或许还是需要等待,等待着转变完成,或许那个时候,就不会再向外展示自己的快乐了。即使不展示,朋友们也会知道你很快乐了。

戒定慧。

戒:

戒杀生,戒不与取,戒欲邪行,戒虚妄语,戒放逸。

定:

四色界禅: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。

四无色定: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慧:

苦圣谛、集圣谛、观智、道智。

人生八苦,因慧不足。果慧不足,因定力不足。果定力不足,因戒行不足。果戒行不足,因知行不一。

再议“打破常规”与“墨守成规”。

“打破常规”与“墨守成规”,应该是两类人在某个维度的两种标签。打破常规:不按常理出牌,拒绝跟从,是我对这个行为简单的认知。墨守成规:划定界限,不跳出框框,循规蹈矩,是我对这个行为的浅显的理解。

而通常墨守成规的人会不会打破常规,或者打破常规的人会不会偶尔墨守成规?

我主观上想,是会的。因为,两个标签,是定义了两类人的通常做事的风格,而“破”与“守”更像是瞬间的行为。

从规律上讲,物极必反,所以他们必然出现相反方向的行为。

从心理上感觉,所谓的“破”与“守”,则更像是人们为自己的行为,所找的一些借口。

过马路永远是各种鸡汤文章用来举例的话题,不看交通灯指示的人比比皆是,我没有调查过,但是我相信,这里面这两类人全都有。而遵守交通指示的,也是这两类人全都有。

(以下的陈述,均代表以上这段假设成立的前提下,就姑且认为成立吧。)

那么,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人民总是朝着利己的方向,去“打破常规”或“墨守成规”呢?

当他认为赶时间更重要一些,重要到他已经忽略自身的安全了,他就会去冲出去。当他认为安全更重要一些,即便是一个打破常规的人,他也会守这个交通法规。

思维跳跃一下,从这里又引申出来一个问题,是先有“行为”,还是先有“律法”。

我主观认为是先有行为的。没有行为,那么就没有为这个行为所定义的文字(或者标识,在远古没有文字只有图形的时候,实际已经有了律法)出来,那又何来的建立在这个行为的律法呢?

所以,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中提到: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”当政策昏昏糊涂的时候,人民都是淳朴的;当政策特别严厉、法网恢恢的时候,人民则是狡诈的。

现如今,法律已经繁杂严密到,每个公民不清楚有多少条法律来。或许在不知不觉中,已经触犯了法律。

那么,老子的“无为,而无不为。”在这个层面上,也就更好理解了。

落笔无悔。

相对于电子日记,更喜欢用笔和纸写出来。

因为,它给了人们一次落笔无悔的机会。

写出的每个字,就像过完的每一秒,无悔,也不能悔。

现如今,信息的电子化,反而提供了可以随意抹去的,可以随意后悔的机会。

而使用电子化的人们,也在电子信息的海洋里,肆意妄为。

“善”与“恶”的不休之争。

“人的心里都有两条狗,一条善,一条恶。你喂养善狗,它强大了就会打败恶狗,反之亦然。”

———摘自《回家之旅》,茹阿达纳特·斯瓦米

>>>>>>>

2014年读过了这本书,现在对于善与恶,有了新的想法:

1. 或许(在人的范畴中)不存在彻底的打败,“善”与“恶”(可以理解为任何对立的,比如好和坏,喜和怒,男和女等等)都是永远存在的,谁也无法彻底打败对方。

2. 喂养了“善”,善强大了,打败了现在的恶。然后会有比此时的善更强大的恶出现,所以善无终善,始终要保持着正念、正语、正视、正思、才能正精进,一步步完善自己的“善”,最后修成正(证)果。

3. 老子的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恰恰说明了这个规律。

4. 喂养“善”很难,但是“恶”作恶起来很容易。这就大概说明了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“不忘初心”,“返璞归真(初)”的意义了。

5. 以上只是总结,得出总结的过程,只有自己体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