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面的世界很精彩。

Baby,外面的世界有精彩,有无奈。少了父母的陪伴,多了自己的坚强。离别了孩子们之前,给他们买了些纸尿裤,又悄悄的在他们的床头放上了中国结……有缘,江湖再见……就在离别之时,昨天去世了一个出生不到10天的baby,今天紧接着又送来了一个新的弃婴……非洲的弃婴问题,hope house只能是治标不治本,即使hope house在非洲遍地开花,也只是让非洲的男女可以更疯狂的乱搞,更疯狂的生,更疯狂的抛弃。这个似乎和欧洲的难民问题有些类似,一味的收留,也解决不了产生难民的问题……

奶爸日记3:多动症。

宝宝们开始会走会跑会说话,就从小祖宗变成了熊孩子!这个时候吃饭可以自己了,便便也可以自己解决了,但是拉完了只会撅着屁股等着擦……这个阶段的娃,劲儿开始越来越大了,是真特么的皮!见着什么抓什么,第一天做报道,和他们玩耍了下,一个拽手表,一个撸戒指,一个扽手链儿,一个揪项链儿,还有掏钱包,拽头发的等等,还可以抱着你的腿,把鼻涕蹭到短裤上……以至于第二天果断身上什么都不带,干干净净的做义工去了……和他们最喜欢玩儿的游戏是,左手抱一个熊孩子,右手抱一个熊孩子,然后蹲下,起来,再蹲下,再起来,活生生的人肉过山车……短短几天,体验了宝宝成长的三个阶段,才知道了一点点养大一个宝宝的辛苦……

肯尼亚的奶爸日记2:小祖宗。

所谓小祖宗,大概就是断奶之后还不会走满地爬的这些娃了,他们开始不喝纯奶粉了,用碗盛一些香蕉、奶、土豆做成的稀烂的糊糊的流食,也可以喂他们喝水了。饿了哭的贼啦响,抱起来脑袋摇的像拨浪鼓,一边儿看着别的宝宝一边儿哭,喂进去一口费牛鼻子,还得防着多动症的小祖宗把碗打到地上去。护士喂完了三个,自己还没喂完一个,喂完了一个腰酸背疼,果断放弃……出来放个风儿满地乱滚,一个没留神从地上捡个果核放嘴里,吃的嘴里直流血。这个时候儿的宝宝应该是最黏人的,抱起来就放不下,一放下去就娃娃的哭,后来找到门道儿了,得趁着宝宝嘬手的时候,放下去,就不会哭了……总之,小祖宗是最费神的一个阶段了……

继续阅读

肯尼亚的奶爸日记1:奶娃。

奶爸日记:这几天奶过了不少娃,每个娃都有他的脾气,有的好伺候,有的真急人,图1的娃叫Jacob,我的奶娃生涯,就是从他开始下手的,当我走进屋子的时候,就听他和Diana嗷嗷的哭,分明是饿了,于是护士问我,你来奶他如何?于是小Jacob就成了小白鼠儿,Jacob饿的时候嗷嗷的哭,但是只要一抱起来,就顿时不哭了,喂饱了自己就会乖乖的睡觉,别的宝宝哭也吵不醒他。图2的娃叫Diana,这个宝小小的年纪睡觉已经打起了小咕噜……Diana喂完奶,必须要抱着,再轻轻拍着,就能很快的入睡,然后再轻轻的把他放在床上去,小不点儿已经能听懂了一些话,和他说smiling,他就会自动微笑。图3的最小的baby叫Jeremy,我到hope house的第一天报道,他也是刚到这里的小宝宝,医院给送到这里的时候,他才出生三天,妈妈生下了他就直接闪人了,很可惜,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七天的时候,因为黄疸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,惋惜之余,更多的是无奈。图4的baby是Bahati,她是这里最能吃的,一次能喝一瓶奶,一天喝个两三瓶儿,喝完了怎么哄都不睡,还要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宝宝喝奶,越看越馋,然后馋的就会闹的其他宝宝也不消停。图5的娃叫Urban,想让他笑很简单,只要用手指轻轻碰他的小脸蛋儿,就会很开心的笑。图6的女娃叫Manon,她总是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,喂饱了奶,就会发出她特有的“伊伊”的满足声儿。图7的女娃叫Grace,她是这里面最安静的,即使饿了也就只哭两声儿,还是睡的最沉的,以至于有一次就剩她没喝奶了,怎么叫都叫不醒,只能抱着熟睡的她,把奶嘴儿放进去,一边儿睡醒还能一边儿喝奶……和宝宝们厮守了五天,从抱娃,戴围嘴儿,喂奶,喂奶后还要立起来拍后背,到担心他们喝不饱,喝撑了,又担心喝呛到,喝吐奶……做为奶爸,可能不甚合格。做为人子,才开始有些明白了中国的一句老话,不养儿不知父母恩……

继续阅读

乌干达印象。

乌干达相较于其他非洲国家,算是现代化一些的了,平整的道路,高尔夫俱乐部,遍地的赌场。就是交通仍然是堵的像一坨……当地人缺少了一些埃塞和索马里兰的热情,但是又觉得彬彬有礼一些。不能错过的是当地的Makerere大学,傍晚赶上了学生们自己组织的集市,吃上了久违的大牛肉串儿,手抓饼!是得有多想不开,跑到非洲来吃这些,和同学们吃吃喝喝,一位同学说和我一样会写程序,还留了我的email说要交流一下儿,那就别怪我带着他多写俩bug了……一眼相中了一副学生画的画儿,支持一下儿艺术工作者,直接买了下来,也算是小有收获……当然,让我最满意的地方,还是乌干达的啤酒,也不少……

继续阅读

索马里兰的夜咖啡。

索马里兰的咖啡馆,似乎承包了索马里兰人夜晚的娱乐,几个人坐下,点杯咖啡、果汁,聊一个晚上。在喝咖啡的时候还认识了新朋友,一位曾在大连医科大学留学5年的小伙伴,中文说的很棒。在索马里兰的总体感觉,要比埃塞好一些,他们这边儿的人,并不是那么的“非洲”,所谓非洲,就是及时行乐主义,比如在埃塞俄比亚,再破再小再穷的边陲小镇,到了晚上,什么都可以没有,但是酒吧的音乐轰隆隆的一直到早上。他们接受援助,但是不思考如何进步,或许在他们的世界里,不管是哪里的什么形式的援助,对于他们来说,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,只要吃就好了。所以援助更像是在填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。在这里好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弄过来的,比如从中国进来的大内裤衩子,给市场的小贩解释了半天“肥”这个字,然后咖啡馆儿的老板告诉我,他的咖啡厅的桌椅,都是从义乌买来的……即将飞离踏实的索马里兰,继续体验下一个地方,乌干达……

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