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来到了新加坡的红灯区,芽笼18巷、20巷:持证上岗有体检,泰国妹子80块(新币)40分钟,价格公道童叟无欺。
作者归档:Hide
新加坡的Tiger啤酒。
喝了新加坡的Tiger啤酒,心里才算是踏实了。大多认为Tiger啤酒是泰国的,其实Tiger是整个亚太地区的啤酒,泰国有场,新加坡也有场。
新加坡司令。
专程到莱福士酒店,品一杯司令,扔一地的花生壳儿,消磨一下张曼玉的旧时光……
瞬间当下状态的随想。
读完《曼德拉传》 - 自由与宽恕后,对于一个人的自由展开了联想。
我主观感觉自由是一刹那的对人的本体状态的描述,自由与其他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等价的,并不会变得很神圣,比如自由与囹圄,快乐与痛苦等等,所有对状态的描述,都是转瞬即来,又随之而去的。
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同一个我,那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,在整个由瞬间组成的连续的生命周期中,每个状态两种不同表现所产生的影响等于零,比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快乐产生了80的能量,那么痛苦也必定产生80的能量,自由与囹圄也同样。这似乎可以说明,生命从虚无中来,虚无中没有状态和能量,在所谓的活着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状态和能量,在最后的一瞬间,一切又归于虚无。
但是更多的时候,生命不是处于绝对的两端,而是处于一种浮动的中间状态,比如不自由和不囹圄,不快乐和不痛苦。自由是一种极致的状态,而在极致的状态前面加上否定词“不”,变成了不自由,就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中间状态。生活中,一般处在极致状态的时候少之又少,如果总是生活在大喜大悲之中,估计人的精神没有几个能承受的起这种跌宕起伏。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各种不稳定的中间,这应该就是构成了生命的无常的所在。好比白天与黑夜的交替,不是黑、白一下子出现,而是有晨曦、日出、上午、正午、下午、傍晚、黄昏、深夜、三更天等等一系列组成,可以说80%以上的状态都是处于“不白天”和“不黑夜”之间。
同样,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不同的我,即这一秒和下一秒的我,因为产生了细微的变化(年龄、毛发、细胞、血液、身高、体重、代谢、心情等等),而不是一个恒定的我了,那么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自由与否,又有什么关系呢?因为下一个我,又是一个全新的我。
再回过头来看,刚才所说的瞬间的状态,代表着同一个我和不同的我两种对立的说法,如果再套用上面的思维,瞬间的状态多数处于“不那么相同”的我和“不那么不同”的我呢?这又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和结果呢?似乎只有一句老子的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留下结论和猜测了……
《七言不律·行春》
《七言不律·行春》
桃花飞雨三月红,
耕农遍野翻陈垄。
燕栖梢头绿新意,
徐风不寒已过冬。
斜卧陇间行酣梦,
素手玲珑红袖中。
微熏觅得罗衫馝,
逍遥云上醉朦胧。
本是上网查了下桃花盛放的时节,看到了一句“桃花飞雨三月红”,于是自作主张的又给加上了七句。
《曼德拉传》
《曼德拉传》一书的副标题是“自由与宽恕”,全书以曼德拉的成长为主线,围绕着曼德拉从童年的一个人的自由,到青年的寻求黑人的自由与平等,到中年的失去自由被囚禁,到狱中仍在寻求自己的权利,到老年的带领南非获得自由,到最后的将囚禁黑人的白人给予宽恕。这让我想起了项塔兰中开篇的一句话:“即使镣铐加身,一身血污,孤立无助,我仍然是自由之身,我可以决定要痛恨拷打我的人,还是原谅他们。”
关于自由,有人说自由是无拘无束;有人说自由是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;有人说自由从不被选择,而被自由选择的人都是极其少数的幸运儿;有人说当你忘记了对自由的追逐,那么就真的自由了。这些或许都是一个人的自由,而曼德拉实现的是一群人的自由。当协商释放他以达成某种“和解”时,曼德拉拒绝的说:“在南非所有的黑人获得自由前,我个人的自由是没有意义的。”在曼德拉的一生中,他完成了从一个人的状态到一个社会的形态转变,这种撬动的能量实在是个奇迹。
至于宽恕:如果说自由很难,那么宽恕感觉更像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,但是宽恕恐怕比自由更是要难得多……如果不学会宽恕,又怎么可以看到通往终极的自由之路呢?
《我们要活得有尊严》
《我们要活得有尊严》是继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后十三年的一本书,据说是柏杨先生为丑陋开出的药方儿,但实际上感觉所谓的药方儿,就是把丑陋的现象又大说特说的重复的说了一遍。书中一直在强调,人要活得有尊严,这点感觉是一个人可以挺胸行走在社会上、这个星球上的根本。书中对官民、父子、婚姻关系做了简单的解说,并且对现在社会中的恶婆媳的恶性循环的现象,得权忘乎所以等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至于丑陋的酱缸文化,我想社会就像一个人,物质文明的富足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像人的两条腿,总有一条腿会主动的带动或是被动的拉动着另外一条腿前行,所以会有某一方面先进,另一方面较之落后。如果两方面保持同步,那就像稍息立正一样反而停滞不前了,或者像僵尸一样,蹦跳着向前遇到大坑也不会拐弯。两条腿也可能是一条腿拉着一条腿后退,这就是社会的退步了。如果一条腿飞快的前进,另一条腿极力的后退,那势必会扯着蛋导致社会没有繁育的能力从而渐渐消亡。
再向上想,腿的行走,是受支配的,受大脑的支配,大脑又受心的支配。所以腿怎么是次要的,主要的是一个人、一个社会想让腿怎么走?
中国的社会,中国的酱缸文化以及陋习,主观感觉有些像一个跛足之人在前行,两条腿不光是一前一后,而且是一高一低,物质文明更快更高一些,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会更慢更低甚至低到没有底线。但是医生不会把健全的一条腿给锯掉一节以配合短的腿,同样在前行的过程中,也只能努力的健全那条病腿,而不是把矛盾单纯的指向快的、高的那条腿。
至于如何健全那条病退,或许爱与慈悲,自由与包容,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是一个良方。若能知晓“祸兮,福之所倚,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那就更好不过了。
之前道德箴言录中所说:“若不是虚荣拉着德行走,德行走不了那么远。”当时我想,如果德行还不能独立行走,那么让虚荣拉上一把也无妨。
读完此书得知,被虚荣拉着的德行,不是德行,是一种伪德行,虚荣会拉着德行上路,拉着德行行走在伪装成“善”的一条邪路。
你为饥饿之人送上一碗米饭,你是否期待饥饿之人的一句谢谢?
你是为了行使你的慈悲?还是为了借由他表现出了你的慈悲?
《丑陋的中国人》
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讲出了中国人群和社会群体中丑陋的一面。书中讲的做事自私、官场现象、关系文化、自保心态以及等等。看此书时需要留意几个点:
1. 开放与包容:若抱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来看,那想必书中的字句是很刺耳的,也是听不进去的。
2. 放弃自我安慰:这些问题,不光是中国社会的问题,是人类有欲望,都会存在的问题。但是不能说其他国家、社会也有此类问题,假以安慰自己。
3. 民主:书中很多地方,提到了中国社会的不民主与西方社会的民主。个人感觉还要分两个层次来看,如果思考一个问题,中国也变成了民主、多党执政的社会,那中国还是中国么?
4. 思考:书中提到国人多怕事儿,喜欢自保,并且搬出了“明哲保身”等句子,用来证明这个现象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。“明哲保身”的词语本身是指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明哲,能明哲才能采取适当的行动以保其身。这种行动,不仅仅是怕事胆小不敢出头,或许更多的是洞悉了哲理以及事情发展的规律,从而让自己可进可退,以保其身。所以这一点说的现象是对的,但是搬出的成语来证明就不太恰当了。
最后此书最有意思的是,分为上、下两个部分,上文是柏杨先生的讲座、杂文等摘抄,下半部分是针对于柏杨的观点,读者给出的不同的观点,有赞同也有有反对,甚至还有读者针对于读者的观点的辩驳。读至下半部分,仿佛亲临了一场激烈的正反双方的辩论。这也给读这本书的人,更多的视角和更多的思考空间,是此书的一大亮点。
《先知》
《先知》是四年前接触到纪伯伦的第一本书,也是这次读完纪伯伦全集的最后一本书。书中的诗时而展现出神性,时而又显露出人性,好像是真的有如先知在人间现世,然后就有了这本《先知》。读至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:“我们应该寻觅一个角落,在我们的大地神性里安睡,把权利交给来日,交给人类的柔弱之爱。”然后合上书,竟生出了几分不舍。
难以察觉的助纣为虐。
通常,人们在辱骂着罪恶的时候,也恰恰是罪恶的制造者。
比如,谴责小偷的鸡鸣狗盗的人们,可曾想过,在小偷想获得帮助之时,是否给予了帮助?
又如,痛斥商家的以假乱真的时候,可曾想过,在商家乱真之前,咱们是否出于攀比或是虚荣而给了他们机会?
再如,责骂生意人虚晃打折、买的总没卖的精的同时,可曾想过,是否咱们贪便宜的心思,让生意人才有机可乘。
所以,当你再次心生对罪恶的责难之时,请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恶的一份子?然后,闭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