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完《曼德拉传》 - 自由与宽恕后,对于一个人的自由展开了联想。
我主观感觉自由是一刹那的对人的本体状态的描述,自由与其他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等价的,并不会变得很神圣,比如自由与囹圄,快乐与痛苦等等,所有对状态的描述,都是转瞬即来,又随之而去的。
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同一个我,那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,在整个由瞬间组成的连续的生命周期中,每个状态两种不同表现所产生的影响等于零,比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快乐产生了80的能量,那么痛苦也必定产生80的能量,自由与囹圄也同样。这似乎可以说明,生命从虚无中来,虚无中没有状态和能量,在所谓的活着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状态和能量,在最后的一瞬间,一切又归于虚无。
但是更多的时候,生命不是处于绝对的两端,而是处于一种浮动的中间状态,比如不自由和不囹圄,不快乐和不痛苦。自由是一种极致的状态,而在极致的状态前面加上否定词“不”,变成了不自由,就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中间状态。生活中,一般处在极致状态的时候少之又少,如果总是生活在大喜大悲之中,估计人的精神没有几个能承受的起这种跌宕起伏。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各种不稳定的中间,这应该就是构成了生命的无常的所在。好比白天与黑夜的交替,不是黑、白一下子出现,而是有晨曦、日出、上午、正午、下午、傍晚、黄昏、深夜、三更天等等一系列组成,可以说80%以上的状态都是处于“不白天”和“不黑夜”之间。
同样,瞬间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当下,如果说每个瞬间的我都是不同的我,即这一秒和下一秒的我,因为产生了细微的变化(年龄、毛发、细胞、血液、身高、体重、代谢、心情等等),而不是一个恒定的我了,那么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自由与否,又有什么关系呢?因为下一个我,又是一个全新的我。
再回过头来看,刚才所说的瞬间的状态,代表着同一个我和不同的我两种对立的说法,如果再套用上面的思维,瞬间的状态多数处于“不那么相同”的我和“不那么不同”的我呢?这又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和结果呢?似乎只有一句老子的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留下结论和猜测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