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僧侣与哲学家》一书,可以作为对佛教有些感兴趣,又不那么确定的读者初步阅读。也可以作为“无神论”的读者以非神的角度来扩展。
父亲作为熟知西方哲学的代表,儿子作为佛教僧侣。双方展开了一场关于哲学、佛教与生命的意义的对话。全书父问子答,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,从佛教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,到智慧、科学、政治、心理分析,从低到高的层面,使用了通俗的例子,来阐述了生命中寻找真相的意义。对于一些比较“难懂”的字眼或概念,例如“无明”、“色亦是空”等,也形象生动的进行了解说。
全书以痛苦与快乐概括结尾,达到了高潮。痛苦,来源于对“自我”的执着。而快乐,就是放下“自我”之后的利他、爱和慈悲。
最后,作者又说,如果我们周围有人受苦,那么我们如何快乐?